在法国富尔维耶尔山丘上,里昂中法大学原址静静矗立,斑斓的石门留下韶光的印记,门上是中法双语镌刻的“中法大学”字样。
一百多年前,一批批我国青年远渡重洋,用振兴中华的报国壮志点着上下求索的旅法年月。时序替换,现在的我国早已改天换地。
时刻回到中法建交50周年。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拜访法国,走进里昂中法大学原址。
一幅幅前史相片、一件件宝贵什物,他不时停步注视。
“那天,本认为习主席只会逗留三五分钟,最终却足足超过了一个小时,现场的解说他听得细心,不时跟解说员沟通,还翻看了一些前史文献。”在法中友爱协会联合会主席、里昂新中法大学副主席阿兰·拉巴特的脑海里,10年前的这一幕浮光掠影。
2014年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观赏里昂中法大学原址。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在和咱们的沟通中,习主席提到了这所大学关于前期我国共产党人旅欧勤工俭学的重要性。”拉巴特说,习主席对这段前史很熟悉,还和咱们一起回忆了我国前进青年当年在法国学习作业的故事。
“里昂中法大学见证了两国一段特别往来史,也记载了近代以来我国两段重要对外往来史。”站在前史大坐标上,习近平主席言深旨远。
作为我国近代在海外建立的唯一一所大学类组织,1921年7月建立的里昂中法大学培养了许多新我国建造的领军人物。上世纪80年代复校后,她又为我国改革开放作业培养了各类人才。
这所校园,既是一段前史的见证,也是一座沟通的桥梁。
拉巴特仍记住,习主席对在场的中法大校园友和当地友人表明,你们有的为校园作出过重要贡献,有的成为文明传达的使者,有的作业在中法沟通协作第一线,期望你们持续关怀和支撑中法关系开展。
正是在此次欧洲之行中,习近平主席拜访了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全面深化论述对文明沟通互鉴的观点和建议,并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以“茶”和“酒”巧喻,发起中欧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开放。
“国际地缘政治危险在晋级,抵触不断,现在回想起习主席对人文沟通的结论、对文明互鉴的考虑,更显弥足宝贵的政治远见。”拉巴特对记者说。
以“文”相交,志同道合。“中法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两国加强文明沟通互鉴,有助于夯实中法关系的民意基础,有利于促进中华文明和法兰西文明交相辉映,有利于推进国际文明多样化开展。”2014年10月,“汉风-我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开幕,习近平主席为展览题写序文。
不久前,“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往来”展览在故宫博物院露脸,大约200件文物精品生动展示百年间两边文明和艺术沟通盛况。
从互设文明中心到互办文明年、言语年,中法两国虽远隔千山万水,却经过“双向奔赴”的人文沟通为国际文明互鉴作出榜样。
首脑交际中,一次次跨过山海的握手、一回回坦白深化的沟通,为中法携手同行注入了动力。
法国尼斯,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1688年法国出书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
广州松园,习近平主席和马克龙总统循着悠远悠扬的琴声,品千年茶韵论千年兴替。
“我国和法国都是有着共同文明的陈旧国度”,“文明亲近感是中法关系的共同优势”。
在里昂中法大学前史博物馆前方,屹立着广州市政府赠送的雕像。蔡元培、常书鸿等10位与里昂中法大学关系密切的我国学者瞭望前方,注视着来来往往的留学生。
“为更好地留念与传承这段友谊,咱们建立了新中法大学,搭建起往来的新平台,期望可以鼓励两国年轻人,在法中协作的陈旧前史上留下今世的一页。”拉巴特说。
时刻见证着,改变着,也成就着。从前史走向未来,中法友谊不断续写新篇。
策划:田俊荣、马小宁、刘晓鹏
统筹:杨学博、姜赟、裴广江、王恬、梁昌杰
和谐:李翔、任彦、宋静思、王翔宇
文字:邢雪、邝西曦
修改:贾雪
校正: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