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人都飘着,这碰头问寒问暖拉家常,还以为是两个老朋友串门。
“欢迎欢迎。”
“来啦。”
“半年不见了。”
要不是人都飘着,这碰头问寒问暖拉家常,还以为是两个老朋友串门。
北京时刻11月30日7时33分,企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畅翻开“家门”,热心拥抱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随后,“成功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同在我国人自己的“太空家乡”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
两个航天员乘组的宝贵合影
据了解,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初次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一起在空间站作业日子约5天时刻,完结各项既定使命和交代作业。
在日子方面,我国空间站在轨装备了两套厨房设备,可一同进行进餐预备,根据空间巨细挑选一同进餐或分场所进餐,两个乘组可共享食物,此外,两个舱段也装备了两个卫生区、六个睡觉区,均可独立运用。
神舟十五号飞翔使命是我国空间站制作阶段的最终一棒,也是空间站运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在轨交代后,我国空间站将进入长时刻有人驻留形式。
现在,太空在轨运转空间站只要两个,分别是国际空间站和我国天和空间站。
礼炮一号空间站
人类第一个空间站,是由苏联制作的礼炮系列空间站。在1971年到1985年期间,执役的礼炮系列空间站总共发射了1至7号,分为民用的DOS(Durable Orbital Station)型和军用的Almaz型。礼炮2号、3号和5号空间站便归于军用型。
美国在1973年发射成功一座叫天空试验室的空间站,直到1979年在南印度洋上空坠入大气层焚毁。之后,苏联于1986年发射了入轨的和平号空间站,于2001年3月23日坠入地球大气层。
和平号空间站
再之后,便是由16个国家一起制作、运转和运用的国际空间站,作为有史以来规划最大、耗时最长且触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自1998年正式建站以来,于2010年完结制作使命转入全面运用阶段。
国际空间站“事端”不断
国际空间站
近几年,估计寿命为15年却现已执役22年的国际空间站,经常出现各种突发事端。比方在“星斗”号服务舱过渡舱段内壁发现了穿透性裂缝、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曙光”号功用货舱内发现了裂缝、宇航员在舱外履行使命时突发头盔进水、机械臂被太空废物撞出一个肉眼可见的洞,损坏了臂杆和隔热层……
国际空间站“曙光”号舱内发现裂缝
国际空间站阅历的最严峻的一次事端是“国际空间站忽然失控”。2021年7月底,刚抵达国际空间站的Nauka太空舱的推进器忽然发动,空间站前哨出其不意地向后翻转了540度,在阅历了47分钟的恐惧遭受后,俄罗斯飞翔管制员从头操控了紊乱局势,在此期间,空间站进行了540度惯例计划外的“后空翻”,空间站内部上下颠倒,需求再进行180度调整,才干康复本来的方位。
对此,美国宇航局表明,空间站65号机组人员均安全。俄罗斯航天局称,该异常现象归咎于软件体系故障。随后10月份又产生了相似的事情,其时“联盟号”太空舱例行推进器测验继续了比预期更长的时刻,使国际空间站偏转了60度。
“女司机”优异,双胞胎“对照”
今日“成功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中,刘洋是我国首位参与载人航天飞翔的女航天员。
历史上,人类第一位女航天员是捷列什科娃。1963年6月16日,26岁的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总共飞翔70小时40分49秒,绕地48圈。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人。
人类第一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
国际首位航天飞机女机长则是美国人。1995年2月,艾琳·柯林斯驾驭“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成功完成了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对接,她也因而成为国际首位航天飞机女驾驭员。
1998年,美国宇航局正式录用她为航天飞机机长,完成了女人在这一方位上“零的突破”。1999年7月,柯林斯第一次以机长身份驾驭“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天。2005年柯林斯驾驭航天飞机飞临国际空间站,完成全球第一次航天飞机360度后空翻,挽救了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而遭受冲击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名誉。
1995年2月3日,艾琳·柯林斯在“发现号”航天飞机机舱里
被人们津津有味的还有双胞胎宇航员。
斯科特·凯利(Scott Kelly)曾经是美国海军上尉,开过40多种不同的飞机,有超越8000小时的飞翔记载。由于身体素质太好,技能高明,1996年,他正式参加美国宇航局NASA承受宇航员的练习。就这样,斯科特从开飞机的成功晋级成开宇宙飞船的了。
斯科特同卵双胞胎兄弟马克也是宇航员,美国宇航局对他们兄弟二人进行一项名为“比较基因研讨”的试验,即比较在地球环境和零重力环境下人体的改变。由于太空中的零重力使宇航员有必要应对许多风险,比方高压的环境、噪音、阻隔、昼夜节律的打乱、辐射露出以及飘浮时产生的液体逆流等。
斯科特·凯利(左)和马克·凯利(右)
试验开端后,斯科特在国际空间站作业1年,马克则在地球上日子1年。多个组织的科研人员对他们展开了比照研讨,搜集并剖析了履行宇航使命前后合计25个月中二人的健康情况。
研讨显现,宇航使命完毕6个月后,斯科特的大部分基因表达康复了基准水平。这项研讨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人体具有习惯太空飞翔环境的弹性和耐性,这为今后人类更长远地留在太空日子供给了必定根据。
空间站里除了人还有“人”
我国在建造“天宫”空间站的一同,现已清晰表明欢迎外国航天员来访,为此还掀起来了一阵国外航天员“学习中文的热潮”。其实除了外国航天员,空间站内还有一类重要成员,即机器人。
2019年8月,俄罗斯钢骨版人形机器人Skybot F-850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MS-14升空。这是人类第一个全身版人形机器人初次拜访国际空间站。飞船升空全程将由机器人替代飞船指挥官履行飞翔,全程监测、实时陈述无人驾驭发射、飞翔情况,直至对接国际空间站的全过程。
初次拜访国际空间站的全身版人形机器人
Skybot F-850并非是“国际空间站”的仅有机器人。全名Robonaut 2(机器宇航员2号),早在2011年就已飞抵国际空间站。R2归于前期探究机器人与宇航员怎么共生的试验品。2014年宇航员给它安装了腿(之前归于半身机器人),不过不断出现问题。2018年7月搭乘第14趟货运龙飞船回来地球,承受查看与迭代晋级。
安装上“大长腿”的Robonaut 2
全名Crew Interactive Mobile Companion(宇航员互动移动伴侣,西门/西蒙)于2018年飞抵国际空间站。它是一个带着笑脸的球形机器人,重5公斤,具有人工智能大脑和8英寸大的显现屏。经过螺旋桨驱动的推进器,他可以在失重环境中移动,懂得赏识音乐,还把握了1000多个语句。它能在国际空间站周围飘浮飞翔,供给技能帮忙、警示体系故障和风险,并为宇航员供给一系列文娱。
CIMON真的如同熊猫头表情包
某种程度上说空间站舱外还有机器人,便是用于捉拿对接飞船、转移大型组件的智能机械臂。
聂海胜透过天和中心舱大柱段舷窗拍照的我国空间站大机械臂。图源:视频截图
我国空间站中心舱上的机械臂,很是先进,是现在我国智能化程度最高、难度最大、体系最杂乱的空间智能制作体系,是对人类手臂的最实在复原。该机械臂最大承载才能为25吨,可移动空间站试验室,空间站机械臂可帮忙航天员出舱。